「氣與生活」: 6. 站椿鍊氣法!

緒言

從西方的生理科學來看,人的一生就在使用與消耗能量以及在飲食補充能量中渡過,睡眠及休息能減低能量的消耗,並讓身體修復因各種活動引起的傷害。在老化的過程中,消耗的能量超過能量的補充,修復的速度低於傷害的速度,身體也就越來越虛弱,直至死亡。

為了維持健康以及保持充沛的精力,西方醫學提倡注意飲食睡眠及体息,推行各種運動的訓練,但是沒有我們的文化裡的鍊氣、長氣的方法,這是異於飲食睡覺及休息的補氣方式。

二.站椿鍊氣法

站的姿勢可約略分成三種:1. 一般站姿:這是一般人排列時候站的姿勢,沒有特別講究,通常體重大約70%落於一腳,站累了就換到另外一腳,但很少用兩腳同時站立、體重擺在中間的站法。2. 立正站姿:這是憲兵的站姿,抬頭挺胸、兩眼凝視前方,一動也不動的站立,這時「氣」一般是往上提的。3. 太極站椿:即太極拳起式,全身放鬆,兩腳分開,外緣與肩同寬,含胸拔背,落胯而立,體重平均落於兩腳腳心。

站椿在整體鍊氣的系統裡是最重要的一項,因為它可以「長氣」,即增加氣的量,而達到氣盈的境界,因此最好每天都鍛鍊一段時間。

近代鄭子太極拳創始人鄣曼青教授曾說,太極有三寶即呑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站椿鍊氣即可接天地之氣於丹田(1)。

站椿鍊氣採太極拳之起式,可雙足或單足分虛實腳鍊,單腳鍊時體重必須100%放在該腳腳底,足心踏地、湧泉接地,才能分虛實,不會雙重,即所謂的:立應雙足分虛實。

鍊功要訣

站椿鍊氣法有兩種:1.如靜坐法雙手一上一下,置於臍眼之上,微收下顎,雙眼微閉,臉有笑意,全心覺知手與臍之間的溫差,心外馳即回手臍之間。2. 為雙手置於身側,掌心相對,雙手靠攏直至掌心有氣感,錬法如前,但覺知於氣感之變化,氣感強則雙手會分開,氣感弱則雙手會往內靠攏。久鍊全身鬆透,身體會自然隨呼吸開合。

每次可鍊5到10分鐘,能鍊更久當然更好。剛鍊時若腳累或心意不能集中時就停下來,休息一下再鍊,不要勉強。有少數人鍊站椿時會頭暈,有這種情況時去做身體檢查,如沒問題再繼續鍊。站椿鍊完後,靜坐5至10分鐘,令氣回歸氣海!

如果你平時在排隊或與人聊天時,也採取單足站椿法最好,因為你就是在鍊功了!

三.  功效

1. 身體:因為太極站椿是落胯下蹲,所以腿的肌肉就會硬起來,新陳代謝的功能增加,產生能量來維持身體的重量。因為腿的肌肉緊繃,所以會壓迫血管而影響血液的循環,這時心臟就要更強力的運作,使血液能夠順暢流動來維持身體的功能,初學者落胯站椿不能站太久,而且血壓會升高,鍊久了這種現象就會消失,因此鍊太極站椿是可以改善心臟血管功能的!

我曾經在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做了一個實驗,請體育系的體能訓練教授以及全校手球打得最好的化學系主任,做一分鐘的太極站椿,他們的血壓全都從正常的70-110左右,高升到90-200,而我與內人的血壓前後都維持在正常範圍。

2. 心意: 由於鍊時心意必須覺知氣感,鍊久了心意會集中不會散漫,而且知覺會比較敏感,對於周遭環境、人物的感覺會比較敏鋭。

3. 長氣*:鍊太極站椿因為能吸收天地之氣,因此可以增加「內氣」!氣増多了或氣增加的時候手指會膨脹,臉色會紅潤些,腰圍會變大些,整個身體比較豐滿些(2)。

有一年夏天,我帶14歲的兒子到科羅拉多州的伯德市,拜訪好友史耐德博士,她名聞美國的生物回饋中心,專收疑難雜症的病人。有一天她的好友威爾遜醫師邀請我們去他家做客,她要我趕快去,因為他很少邀請人去他家,茶餘飯後他建議我們到山上走走,活動一下筋骨之後,發現山上有一個地方氣從地上往上衝,我叫兒子在那個地方做站椿,不久他的腹部就發熱,我叫他意守丹田直到熱感消失,事後他的臉色也變得比較紅粉,也比較有精力,回去後我告訴威爾遜他住的後山有很強的氣,是個地靈人傑的地方。他説他常告訴朋友他住的地方有特別的能量(special energy),但沒人相信他,認為他有點問題,臨別時他還特別感謝我確認他住的地方很特別!

1.鄭曼青: 鄭子大極拳自修新法,台北: 時中拳社,1977。

2.https://kiology101com.wordpress.com

*根據量子物理學的理論,能量是能以量子單位存在,故可累積的,所以理論上鍊氣可以「長氣」。

廣告

「氣與生活」: 5. 靜坐鍊氣!

一. 緒言:

人類很早就知道累了要休息,不論是上山打柴、田園工作、或原野打獵,疲倦了就安靜的坐下來,閉目休息、養神、養「氣」,享受與自然環境合而為一的舒坦,而且有些人可能會感應到造物者的存在,而有所謂的薩滿或神秘經驗(shamanic, mystical)。所以「靜坐」其實是件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事,並沒有後來宗教界或修行者加上去的神秘面紗。

後來「靜坐」在不同的文化裡演變成修行的方法,就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流派:

1. 儒家:修心養性— 定、靜、安、慮、得、….,止於至善,虛極靜篤的修鍊法。

2. 佛、禪、藏:明心見性—佛禪傳自印度,後來在中國發揚出聞名的禪宗,經日本而美國,已是相當流行的「禪坐」,反而是正宗的「佛坐」流傳不廣,倒是藏傳佛教在達賴與西方心理學家合作之下,引起極大的迴響(1, 2)。

3. 天主教:與上帝同在—靜坐與冥想(Meditation, Contemplation) 是天主教神父、修女必修的課程。

4. 基督教:讀經禱告–以理性主義為主的基督教並不倡導靜坐,一直到最近才有中定禱告(Centering Prayer) 的出現(3)。

5. 西方當代:安「心」減壓—受了佛家的影響,從八十年代的超覺靜坐(TM,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到現在的正念靜坐(MBRS,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editation )都發展出靜坐的方法,著重在減少生活壓力,安「心」去除焦慮,過安穩生活(4)。

6. 內視法 (visualization): 自我療癒—美國賽蒙頓醫師於80年代發展出內視法,後來諾利斯博士以此法教9歲的波特,成功的治療末期腦癌後(5),就與生物回饋法應用在自我治療各種疾病如偏頭疼、雷諾病(Raynaud’s disease)。

7.  道家:静坐鍊氣–虛心實腹、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元神出竅、神遊太虛的一套系統性的修練方法(6, 7)。

二. 氣的靜坐(Energy Meditation) (8): 

以上的靜坐方法,除了道家之外,皆著重在「心」的修持,而脫胎於道家思想的「氣的靜坐」,不以「心」入手,而以「氣」為開端,鍊到氣盈、氣和、陰陽相濟得真炁,身心靈健全,自然入妙境!

筆者的經驗:自小就對武功有興趣的我,於初中時就跟家裡的一名雇員,學了「三步拳」,後來又買了少林「易筋經」與同學一起依樣畫葫蘆的練功、練「靜坐」,到了髙中以後忙著升學的功課就中止了修練。

二十幾年後趁著休假年,到台大當客座教授並在中研院做果蠅遺傳研究,才拾回武藝興趣與吳英璋教授一起去學楊家108式太極拳。

既然練了拳,自自然然的就練起以前的靜坐,晚上快近子時就在床上單盤的靜坐起來,有一晚靜坐時起來上廁所,太太的長髪忽然跟我起身時浮升起來,嚇了一大跳,後來仔細一想這應該是靜電現象,做為一個科學家自然就開始做實騐,把毛毯捲起來做靜坐的墊子,坐了大約五分鐘後就吡吡啪啪的響起來,就像脫羊毛做的套頭裳一樣,1990的時候在格林博士的實驗室果然被測出,靜坐時身上有40瓦特的靜電能量。

以後靜坐就不用毛毯,有一天晚上忽然有東西在身上遊動,好像有蟲在爬行,但認真一看又沒有蟲子,繼續觀察才發現遊動的軌道極似經絡路線,而不是神經系統,這種現象繼續了一段時間。一方面怕「走火入魔」一方面想弄清楚這個現象,就去請教太極拳老師以及他的老師王延年先生,得到的答案是放自然就好,或者不要再靜坐了!

這段時間太太剛好與陳取寬老師練鄭曼青的太極拳,經他解釋是因為「氣機」在動,身上才會有蟲爬行的感覺,只要按照他教的方法練就不用擔心。

對於生物心理學家的我而言,這種與神經系統不同的「經絡系統」如果我不弄清楚,實在是有違科學精神,何況經絡系統與氣的概念又是我們文化裡醫學與武學的核心概念,於是就下定決心再留台灣一年,請他與夫人住到家裡,拜師學藝起來,就這樣太太成了我的師姐!

拜師學藝說起來輕鬆,要把整套「功夫」鍊起來要花五年的功夫,跟我修博士的時間一樣長,而且必須每天按照課程順序練習,由此可知傳統功夫的精緻,其內涵是好幾代聰明絕頂的人累積出來的精華結晶,豈容輕視!

三. 靜坐錬氣:

靜坐錬氣法(Sitting Meditation): 

避開中午與半夜,在家𥚃找個鍊功的地方,舒服的坐下來,全身放鬆,自然呼吸,頭微低,有笑意(自然會舌抵上顎),雙手抱肚臍眼,女的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則相反),眼微閉,把心放在手與臍之間,去感覺兩者之間的溫差、手熱? 肚熱? 或反之?

準備好了就先安靜的坐幾分鐘,不分心就坐久一點,心太煩就起身,再找時間鍊習。每天找時間鍊,早、午、晚各一次,要像快步走、慢跑一樣有效果,就要每天加起來鍊45-50分鐘左右最好,其實「氣」的靜坐鍊得愈久愈好,因為不像快走、跑步等運動會消耗能量,反而是能回收能量、儲存能量,使能量増加,「氣」愈來愈多!

人的身體本來就能由食物產生「氣」、能量,以供維生及應付各種週遭環境的挑戰,但是「氣」有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消耗掉,靜坐時身體沒有活動,而且心智活動也降低,因此能讓整體氣、能量逐漸增加而達到「長氣」的目的。

鍊習的時候,如果也仔細的説明如何以手去覺知「氣」的存在,使學習者比較容易暸解「氣」的一些本質,也比較有所本的去鍛練「氣」與管理「氣」的消耗與無心的流失。

鍊氣的經驗:

靜坐的經驗因人而異。有人會心煩靜不下來,因此就放棄,但也有人堅持下去。有人身體會有酸、麻、癢、冷、暖、熱、疼等各種不同感覺,有人會身體前後、左右微微擺動,也有人比較敏感,會感覺到心臟跳動、有東西在身上流動,或者是一些陳年往事突然出現在腦海裡,因為這些都是新的經驗,所以會心煩就不想鍊。但是如果堅持鍊下去,這些現像會慢慢減少或消失。

如果這些情況使你太心煩或不安,就暫時不要鍊,去做別的運動,或者把鍊的時間或次數減少,如果情況沒改善就不要再鍊,等將來時機對了再鍊。

有些人鍊的時間並不久,有些人鍊久了,靜坐時心變成空白一片,進入空無、虛無(Void)的境界,徬彿整個人不見了,這時候五官、大腦、六識的活動幾乎停頓,因此能量、氣也處於消耗最小的狀態。然而你還是神清、神明的覺知你的存在(self-awareness), 。有了這個經驗之後,人就更暸解自己,也比較容易發展出自我控制(self-control, 自制)、自我調適(self-regulation, 自適)、自我療癒(self-healing, 自癒)的功夫!

結論:只要認真的鍛鍊,就能達到不浪費氣,回收氣,氣盈、氣和、氣爽,心平、神清、神明,圓融、「脾氣」好、平易近人,入空無之境、長智慧, 能清楚知道自己的思維過程(meta-cognition),故能反躬自省,行事為人也自然能合道而行!

1. The DaiLai Lama and Davision, R. : https://centerhealthyminds.org/news/dalai-lama-and-uw-expert-share-message-of-hope-determination-and-education-of-the-mind-during-pandemic-1.

2. Daniel Brown: https://cmeregistration.hms.harvard.edu/events/meditation-for-everyday-living-and-peak-performance-for-mental-health-medical-and-surgical-practices/speakers-13802d728b434620a192f1203041e0f9.aspx?dvce=1.

3. Keating Thomas: Intimacy with God: An Introduction to Centering Prayer.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4. Kabat-Zinn Jon: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10th Anniversary Edition—with a new Afterword。

5. Norris, Patricia, and Porter, Garrett. I Choose Life in the Dynamics of Visualization and Biofeedback. 

6. 魏伯陽著、朱元育註: 參同契闡幽。台北: 真善美出版社1971。

7. 伍冲虛、柳華陽著: 伍柳仙宗全集。台北: 真善美出版社,1978,三版。

8. Lee, Ching Tse and Schaub, Richard. Energy (Ki) Meditation for Professional Care. Presentation at Integrative Healthcare Symposium, February 24, 2017.

「氣與生活」:4. 鍊氣養生!

「氣與生活」:4. 鍊氣養生!

今年二月,太太所屬的針織班,邀請我開一個氣功班,教大家練「氣」,以增進身心靈健康。年已過八十,正享受著無事一身輕的生活,每天靜坐、讀冊,深入研究氣道書法,如居仙境,實在是不想再過問世事。可是牽手的事,又怎麼能不答應呢?

「氣功」一詞本義是練「氣」的功夫,但是已經被濫用至極,因此就把這個班命名為「鍊氣養生」班,用鍊不用練,是不要像是公園或註冊參加什麼班,在班上練,回家就還給老師。參加這班是要有心、恒心,要花時間,用心神像打鐵一樣要「鍛鍊」的,否則是白費功夫!

養生的意思是培養生命,是培養身、心、靈的成長與發展,或培養我們文化裡的「形、心、精、氣、神、虛、道」的成長(1, 2,圖一),就是身體健康、心理愉快、元精穩固、先後天氣盈與陰陽相濟、六神與主神守舍、入空無之境及行為舉止合乎道理的終生成長!

近代西方的醫學與心理學比較注重在醫療疾病,以及預防疾病的發生,所以常見疾病(illness)與健康(health)的概念,而且隱含著沒病就是健康的思維。在美國一直到80年代受東方醫學的影響才有健全「Wellness」這個概念的出現,最近因爲綜合醫學(Integrative Medicine)的急速發展,健全(wellness)已是家諭戶曉的概念。養生的概念在西方仍然是剛起步,而在我們的道家與古典醫學𥚃則有非常完整的理論與實踐方法。

鍊「氣」可養生,有簡而易行的方法嗎?一般先從坐、立、行、臥以六識(五官五識及大腦之識,共六種意識)為主,最基本的行為開始,故有「坐對人間笑彌勒,行如沙漠走駱駝,立(處)應雙足虛實分,臥似彎弓向右側」之説(3)。

首先讓我解釋「坐」的錬氣方法:

一. 坐: 

靜坐(抱元守一)(Sitting Meditation): 坐對人間 笑彌勒是個形容詞,是要你開心的鍛練,要微有笑意而不是開口大笑的鍊。

鍊的時候,找個舒服的坐姿,全身放鬆,頭微低,有笑意(自然會舌抵上顎),雙手抱肚臍眼,女的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則相反),眼微閉,把心放在手與臍之間,去感覺兩者之間的溫差、手熱?肚熱?或反之?

準備好了就先安靜的坐幾分鐘,不分心就坐久一點,心太煩就起身,再找時間鍊習。每天找時間鍊,早、午、晚各一次,要像練快步走、慢跑一樣有效果,就要每天加起來鍊45-50分鐘左右最好,其實「氣」的靜坐鍊得愈久愈好,因為不像快走、跑步等運動會消耗能量,反而是能回收能量、儲存能量,使能量増加,「氣」也愈來愈多,即所謂的「長氣」!

這堂課也仔細的説明如何以手去覺知「氣」的存在,使學習者比較容易暸解「氣」的一些本質,也比較有所本的去鍛練「氣」與管理「氣」的消耗與無心的流失(4)。

1. 身:

身體健康:「氣」鍛鍊得好,可以達到肌鬆、筋柔、骨硬、髪華,「氣、血」運行全身順暢無止,免疫系統、自療系統健全,進而達到體健身適的境界。

2. 心:

心理健康、心情愉悦。能鍊到氣盈、陰陽貮氣相濟的程度,自然能「氣和」,「氣」和則心平!若要修行到「心平」再「氣和」其實是比較困難的!能氣和心平自然心情愉悅,像彌勒一樣笑看人間,寬心看世間事, 也就不會陷入負向情緒之旋渦而不能自拔!

3. 精;

元精穩固:人與生俱來就有原來的生命元素、元精,就像使受精卵生分化成長的原動力,元精西方叫生命之能量(life force),雖然科學還沒有辦法証明它是如何構成的, 但生物學家都承認有這種生命能量的存在,最近的看法稱之為「Wave Genetics」(5)。

修行者有「練精化氣」之説,但事實上是可以鍊「氣」固精,使精不浪費、不竭盡!

4. 氣:

氣盈氣和:抱元守一可以不浪費「氣」,可以儲存「氣」,進而使「氣盈全身」,用而不竭!

體內有陰陽貮氣,分別在六陰六陽之經絡運行,各司其職,根據氣學理論,能鍛鍊此貮氣使之相濟合一成真氣(炁),才算是大成,能如是即能減緩老化速度,能延年益壽,成真人!

5. 神:

神須守舍:人有五官及大腦六種器官來感受我們的周遭環境,而這六種器官的意識作用(consciousness)在我們的文化𥚃稱之為「神」,如果意識作用不正常,譬如說常忘東忘西,稱為「無頭神」,當然也有「無目神」之詞,這種狀況是為神不守舍。

有一個問題,生物學及心理學都無法解決的是,這六識六神是由什麼東西來統籌的呢?五官所接受的外界刺激,通過神經細胞作用傳到大腦,到了大腦以後,是「誰」來決定如何反應呢?西方佛洛依徳是説「Ego」心理學家説「I」,而我們的文化説「主神」,我們不是有「六神無主」的用詞嗎?它的意思是由主神(I, 我)來統籌決定如何做行為的反應。既然是這樣,主神就不能經常外馳,要守舍,守住個體,否則就真的是六神無主了!又主神也可以説是「元神」(6)或「靈魂」,

6. 虛:

靜極入虛:我們的大腦一直有五官傳送進來的訊息,而且也一直做出反應,因此就一直在使用「氣」、使用能量,使用腦力最消耗「氣」,過度用腦往往會變得沒氣沒力導致有憂鬱症的傾向。因此鍊氣的一個重要功課就是讓大腦安靜下來,安靜到極點,腦波不興(圖二),能量消耗就能降到最低,而且心可無煩無思,一切虛無、空無,是曰:「靜極入虛」, 入虛可以發展人的智「慧」,最近的神經心理學發現靜坐可以令人更加暸解自己的認知思維過程(meta-cognition)進而加以改進。

7. 道: 合道而行:當人進入完全空無的境界,主神或我就不會堅持己見,能完全客觀的理解宇宙一切的道理,因此他就能合道而行,簡單易解的例子是「餓就食、飽就停」,身體本來就有這個平𧗽機制的,叫做飢餓中心(hunger center), 動物覓食行為就受它的控制,但是現代的人過的是「飢食飽停」的生活嗎?我們受的教育不是食要定時嗎?不管餓不餓都要吃,有了山珍海味更是大吃特吃,跟「餓飽」完全無關,行為舉止完全不合道理。

這樣簡單的事我們都逆道而行,就不要説其他的人生大事了!人世間為何有爭吵、鬥爭、煩惱、戰爭呢?逆道而行而已!

結論:

人人都想要有個快樂的人生,西方人尋求身、心、靈的健康,注意身、心、靈的能量管理(7),因此大家都注意飲食習慣,想方設法要減少生活壓力,去除煩惱,追求快樂,到廟裏拜拜,也去教會敬拜上帝,學習靈性生活的實質意義。身為東方人,近代我們受西方思想影響非常巨大,也開口閉口的講究身心靈健康,但是每個文化有它自己的「人觀」,有它的長處,本文是以漢字文化裡,鍊氣的角度來探討養生的理論與實踐,從不同文化的結合方向(integrative approach), 我們應該可以更完善來培養人的終生成長,達到行而合道的人生目標。

1. 李清澤: 氣之為學 KIOLOGY: https://kiology101com.wordpress.com。

2. Schaub, R. and Schaub, B. Continuing Assagioli’s East-West Synthesis: Psychosynthesis and Kiology. Psychosynthesis Quarterly, March, pp. 22-25, 2016. (https://aap-psychosynthesis.org/resources/Pictures/AAP%20News/Psychosynthesis%20Quarterly/Psychosynthesis-Quarterly-March-2016.pdf).

3. 鄭曼青: 手稿。

4. 李清澤::氣之覺知。

http://www.taiwanus.net/news/press/2021/202103270010071955.htm)。

5. Garyaev, Peter: Materialization of DNA Fragment and, Wave Genetics i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DNA Decipher Journal, V4, Issue 1, 2014.

6. 趙避塵: 性命法訣明指。台北: 真善美出版社,1963。

7. Schwartz, Tony and McCarthy, Catherin: Manage Your Energy not Your Tim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0, Pp. 61-78.

「氣與生活」:3. 覺知「氣」的存在!

我在「氣的流失」一文指出要珍惜「氣」就必須明白「氣」的消耗流失,也指出「氣」的流失的情況,但是「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不保証我們就能珍惜「氣」,因為「氣」的消耗流失往往是不知不覺的,雖然日常生活多用點心,也許能避免一些使流失的情境,但不一定能有知有覺的防止「氣」的流失。

要懂得珍惜「氣」就必須曉得「氣」到底是什麼,人真的有「氣」嗎?感覺得到、覺知得到嗎?

人類一直以來就用五官六識去覺知他的周遭環境的色、香、味、聲、觸,再以大腦去分析,感覺不到時,就發明儀器去測量,對於「氣的覺知」(感覺知道,Ki awareness), 在沒有測量「氣」的儀器之前,就要仰頼六識來覺知它。

熱能是能量的一種,比較容易感覺到的,但是「氣」是更微細的能量(subtle energy),這個一般人就感覺到,也就霧煞煞。很多「氣功班」講的氣很神奇也很神秘,聴起來很吸引人,但是又離我們太遠了,「氣」如何才可以覺知呢?

覺知「氣」的存在是要訓練、鍛鍊的,「氣」的覺知雖然困難,但是可以學的,就好像學習騎車、開車、開飛機一樣,只要懂的人肯教,方法對,並不難學。

「氣」在體內的循環就像血液一樣週而復始,一般而言我們也感覺不到血液的循環,但是我們很容易用手去感覺脈博與心臟的跳動,兩者都是血液循環的標誌。

那麽「氣」的循環的標誌又是什麼呢?「氣」的循環系統裡有「氣」脈、經絡、筋路、丹田,穴道,也在日而復始的子午流注的循環,其複雜性絲毫不輸於血液系統。「氣」的標誌在中醫是氣脈,所以發展出脈診,當然還有舌診等的望、聞、問的診斷方法。除了用手把脈之外,「氣」也可以用手覺知氣場的大小、強弱、均衡,也可以用眼睛看,身體去感覺,也可以感應到,底下我例出三點與大家分享。

1. 手掌覺知:

如果你閉着眼睛把手掌放在臉頰上,你會感覺到臉熱熱的,那是熱的能量,如果你把手往外拉開,你會發現熱能慢慢減少,後來就沒有了,但是另外有別的感覺,就是覺得手與臉頰之間有東西,有時麻麻的、有時剌剌的,有時好像有東西在兩者之間流動,感覺因人而異。如果感覺不到,就試著把手放在眼前再反覆試試看。如果還是不行,就把右手掌放在左手小臂的不同地方,去試試是否有不同溫度,然後把手掌拉開去測熱能或「氣」,多試幾次就會有心得。

我的好朋友史耐德博士曾經帶了一個醫生朋友來見我,要我幫忙他,他出了嚴重車禍,昏迷了好幾天,醫生宣判無救,後來醒了,調治後恢復健康,也重回執業,他找到我的朋友,希望她能幫忙他。原來他昏迷醒來之前彷佛上了天,後來有聲音告訴他說:「你的時候未到,世間事未了」,聲音一停他就醒了。回去執業後,發現有不少病人在他用手檢驗後,病就好了,他居然有治療能力(healing power), 但是他不瞭解這個能力從什麼地方來,病人是怎麼被治癒的,也想更深入明白其中的道理。

見面後我發現他有很多「氣、能量」從手裡送放出來,就跟他説明,他的治病能力與他的「氣、能量」(Energy)有關,而它的來源自然跟死亡經驗有關。

然後就以上述方法教他以手去覺知「氣」,他學得很快,後來再教他氣的外送與內歛,他居然很快就學會。在一天的交談與教學當中,就解決了他很多的困惑。

2. 身體的覺知:

有些練靜坐的人或者體質比較敏感的人(特別是小孩)會感覺得到氣在身體運行的路綫。我曾經叫兩個孫子躺在地毯上閉目放鬆休息,躺了一會兒,我問他們身上是不是有什麼東西在流動,哥哥說沒有,弟弟則説有東西從肩膀流到手臂再流到手指,問他是什麼東西,他回説是「Energy」!

我第一次覺知「氣」的存在是1979休假年回台大當客座教授時,於學習太極拳之前,有一晩靜坐時忽然有東西在身體內移動,而且是循著一定的路線走,這種情況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後來發現就是氣循著經絡路線在走。為了暸解這個謎,我決定多留一年,學習太極拳,全心投入試圖破解「氣」的謎題,後來變成我一生的志業。(見http://www.taiwanus.net/news/press/2016/201608132145111444.htm)。

人的體熱是可以至相流動的,如果有兩個人坐得很近,體溫高的人的體熱就會流向體溫低的人,這是熱能平衡的物理現象,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比較有緣,比較容易互相吸引,很「溫暖」。 人與人之間「氣」也有不知不覺的自然平衡現象,有人感覺得到,有人感覺不到,經過訓練之後後,這兩種平衡現象都可以覺知的。

3. 眼睛的覺知:

有些人可以看到別人的「氣」場,有訓練的人是隨時可看到,沒有訓練的人在安排好的環境也可以看到。有人還可以看到人的經絡路線,這種人就很少了。明代李時診在說明奇經八脈時,就提起有位道人能反觀內景隧道,也就是說他能夠看到自己體內經絡隧道路綫。

我曾經帶一位得了癌症的朋友去跟有「天眼通」的Ingo Swann見面(*),八十年代美國國防部為了因應中國的特異功能熱, 做了不少超覺現象的研究(extra-sensory perception), Swann是最著名的被試者,他可以看到別的房間所放的各種圖片,很準確的把它們畫出來,這種研究的應用就不言而喻。

我們談了一會兒,就請他看看朋友的「氣」場,他看一眼就説他的右小腿經絡路線出過問題,「氣」行不順,而且有癌症的現象。我的朋友說:「沒有啊,我的腿很好啊」!再聊了一回,他突然說:「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小腿斷過,以後這隻腳就有點怪怪的」!回家路上他一直說Swann真的很厲害,一眼就看出他自己都忘掉的傷。

在適當的環境下,一般的人也可以看到「氣場」跟「氣」的流動。有一年的亞洲月我被邀請到華盛頓在美國圖書館廳演講,主題是「太極拳與氣」,談到「氣」是可以看得見的,就安排把演講廳的燈光調暗下來,請聼眾看我打一段太極拳,但是不要聚焦在我身上,而是聚焦在我身後,打拳的時候就有人發出連連的驚訝之聲,打完後問聼眾有沒有人看到「氣」,很多人爭著舉手,有人說看到我身體四週有光,有人說我打拳時有光從肩膀流向手指,再向外流出。

結論:明白了「氣」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浪費掉,或者是流失掉,要珍惜它就必須覺知「氣」的存在,氣的運作,覺知的方法有手的覺知,視覺的觀察,身體的感受,也有所謂的感應,經過訓練學習了覺知的方法,練氣就不會那麼神秘,那麼難,那麼遙不可及!

*Swann, Ingo: Natural ESP, New York: An Eleanor Book, 1991

「氣與生活」-「氣」的流失!

有一個朋友讀完「氣與生活」的開場白,問我說平常要如何珍惜「氣」,有練習的方法嗎?要珍惜「氣」就必須暸解「氣」是怎樣流失消耗掉的,一般而言我們自己的「氣」如何消耗掉都不太清楚,又怎麼能夠曉得如何珍惜它,如果管理它呢?

人的「氣」的消耗有下列幾種情況。

  1. 新陳代謝:人要維持生命,自然就必須產生熱量來維持身體的溫度,因此環境溫度的變化對人體的能量的消耗是相當大的。比如説冬天的時候,外面的天氣很冷,因為物理的原則,我們身體的熱能就會被環境所吸收,為了維持身體的溫度,通過新陳代謝的化學作用,身體就一直產生熱能,這樣的話不知不覺就把我們的「氣」消耗掉,如果産生的熱能不能維持體溫,最後是會凍死的。

有個朋友的五歲女兒常流鼻涕,好像感冒,給醫生看了一年多,沒有什麼毛病就當感冒治療,吃藥、吃補也都沒用,問我看能不能用「氣」把她治好。有天晚上我去他家,剛好是冬天,進門交談了一會兒,突然覺得「寒氣」從腳心進來,心裡就明白他女兒的問題,後來我譲他帶我到女兒的臥室去看看,果然是我所料,不僅房間溫度只有華氏70度而已,她女兒的床頭就在外牆的旁邊,睡覺的時候頭靠近外牆,附近的溫度遠低於70度,一個晚上睡下來,身體的熱能從頭部(1)一直散掉, 人怎能不像感冒一樣流鼻涕呢?譲他把女兒的床頭轉了180度,再把家裡的溫度調高一點,女兒的問題就解決了。

在台灣特別要注意的是「冷氣病」,這個名詞是我於1980年在台大當客座教授時,最先提出來的,因為家人的小孩在暑夏也常流鼻涕,醫生是束手無策,問我如何處理?仔細觀察後告訴家人家裡冷氣太冷,小孩進進出出,皮膚毛孔無法調適過來,晚上穿得少,睡覺時不是有冷氣就是吹電風扇,不流鼻涕也難!到現在台灣仍然存在著「冷氣病」的問題!

2. 工作環境:人的「氣」也容易在工作環境裡消耗掉,譬如說我兒子從事的是整形外科的工作,開刀房維持低溫,手術的儀器都是氷冷的金屬,一次手術經常是十個鐘頭左右。這麽長的時間浸在這麼冷的工作環境裡,「氣」的消耗量當然非常大,難怪同齡的同事與長輩的身體都出了問題,有手指僵硬、變形、關節炎、腰酸背痛、頸部肩膀痛等。

另外一個相當快速消耗「氣」的工作是長期使用電腦,以前是長期使用滑鼠,氣會從握它的地方被吸出去,現在是如果長期用手指在面版上滑來滑去,或者寫字,特別是中文字,「氣」不知不覺被吸走、被消耗掉都不知道, 大家一定都聼過長期用電腦工作的人有「電腦症候群」吧!

3. 上班做工:人在做工的時候,因為不得其法而浪費能量、精力而不自知, 做工要像我父親常提醒的:「不可用「憨力」(蠻力)著用「巧力」,要借力」」,要懂得「聼勁」、「整勁」。無論是做室內或是室外的工作,攏著注意「氣、力」的使用,「氣」要斟酌用,不要浪費掉。璧如説要搬傢俱,其實只要用三斤力,你偏偏用五斤力;用錘子打釘子,只要輕輕敲一下,有人偏偏就重重的敲兩下才舒服,外人一看就是浪費力量,可是自己卻一點都不覺得!

在辦公室上班往往也會浪費很多能量而不自知,𤩹如說做計劃書時沒有把整體計劃想清楚,沒有「謀定而後動」,就匆匆忙忙著手收集資料,趕著提出計劃,導致事倍功半,浪費精力。

4. 多情傷「氣」:這裡講的情是七情的通稱,現代科學已經發現憂傷、悲痛、煩惱都會在體內分泌負向的化合物(streess hormones)影響身體的運作,對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黃帝內經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相似的理論, 因此不要隨便發脾氣,孔子則要人在情緒上「發而中節」,不可過頭!心理學家、達賴喇嘛(2)也如是説。也許大家對「喜傷心」這種說法會存疑,其實心裡學家也發現喜事𤩹如兒女要結婚,對家人也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導致人們必須用很多心力去應付它。

5. 多言傷「氣」: 人講話很自然,隨口而言如水銀瀉地滔滔不絕,其實跟人講話要聼、要想、再講,大腦神經活動非常頻繁,人不自覺而已,何況大腦用的是人體內最診貴的糖份,所以講話是要花費很多心力、腦力,因此古人才説「多言傷氣」,勸人少言多聽!我曾經拜訪過一個很特別的人,他睡得很少,可以説像廣欽老和尚不倒單,以靜坐取代上床睡眠,但是他卻是以唸經取代睡眠。唸經、誦經是和尚日課,他説大多的和尚唸經的音是錯的,方法也是錯的,經唸多了「氣」也用多了,「氣」用得太多身體也就健康不起來,究問其因方知竅門在唸每句經的最後一個音時,不能「送氣」而要「收氣」, 才不會把「氣」往體外送,否則經唸得越多「氣」越少,反之經唸得越多,「氣」也越多,就可少睡!

6. 多思傷「氣」:根據中醫的理論多思傷脾,我們用多思傷神的角度來討論,這裡講的神是腦神,思是人用腦思考、考慮、推理、記憶等心智活動,這些活動完全不用體力,用的是人最寶貴的腦神、腦力,最精微的「氣」,腦力用多了,自然「氣」就少了,用腦力不像用體力容易感覺疲倦,因此腦力用盡自己都不曉得,有時變成「沒頭神」忘東忘西的,嚴重的時候因「氣」快用盡而得了憂鬱症都不曉得為什麼。我認識的一位數學家,有時候一入迷思考一個數學難題,一下子四、五個小時就過去,忘了吃飯、忘了睡覺,只要連續一兩個禮拜如此,他就會像得了憂鬱症一樣無精打采,什麼都不想做,也不出門。因此就交待朋友注意他的工作情況,隨時提醒他,後來他勤練一兩年的氣功,情況才得以舒解。

7. 節目太多:節目多氣的消耗自然多。很多父母為了不輸在起跑點,為小孩安排非常多的課外學習活動,不僅週間,週末節目更多,氣、能量的消耗非常驚人。

其實小孩要健康長大需要能量,需要休息的,相信大家聼過孩子在假期突然長髙的事情。我的孫子希德有一年暑假長了快兩吋,除了基因作用外,當然是跟沒有上課,不需要清早起床,晚上忙著做功課有關。

結論:現在知道人的「氣」、熱能、能量、精力會在不知不覺中消耗掉,我們就要常常注意,防止讓這種情形發生。1. 隨時注意我們的新陳代謝,注意感覺身體的溫、熱、冷、寒、濕(汗)、燥,要神守舍不外馳,不要胡思亂想,去感覺身體能量的自我調節,適當的時候要自己去調適一下,多找時間靜坐,心保持空無,才能感覺到氣的變化。2. 現在處在冬、春交替的時段,天氣變化很大,特別要注意頭、手、腳、身體的保温,才不會讓熱能消耗掉。3. 工作時也注意室內外的溫差,用「氣、力」適當就好,用電腦、手機注意手指頭的使用。4. 在情緒上要控制,不要暴怒狂喜,注意情緒宣洩產生的壓力症候群。5. 與人交往多聼對方的話,提醒自己不要話講個不停。6. 處理事情不要用腦過度,該放就放,該斷就斷!7. 不要安排太多的節目與活動。

能如此,慢慢的我們就會珍惜「氣」的使用,成為「氣」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1. 人的頭部散發非常多的熱量,天氣愈冷散得愈多,在華氏59度時會散發1/3的熱量, 華氏14度時可散發到3/4, 而氣也容易從手心、足心散掉。
  2. Emotional Awareness: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DaLai Lama and Paul Ekman,  Edited by Paul, Ekman,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08. 

「氣與生活」隨筆-開場白:

人的組成是原子、元素、分子等物質成份,整個生物體的運作,靠的全是「氣」,也就是西方所謂的能量。人活著就受制於使用能量以及補充能量的平衡輪迴的機制,能量使用多就要以吃喝或「練氣」(*)來補充,或者以睡眠、休息來減少能量的消耗。
人的能量消耗最明顯的就是心臟的跳動,心臟隨時跳動把血液運送到身體每個部位,只要血液到達的地方,細胞就能存活發揮功能,血液達不到的地方細胞就會死亡。所以很明顯的血液循環特別是微血管功能的保健,是維持個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這個環節裡,「氣」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因為「氣為血之帥」,「氣」達不到的地方,血就達不到,細胞就會死亡,人的「氣」斷了、沒了人就死了!
人還受另外一個機制的控制,那就是遺傳所控制的生與死的平衡輪迴機制,身體各部位的外層細胞會定期死亡,然後被底下的細胞取代,‭ ‬去舊布新,生生死死,身體裡面腸道的細胞更新最快,兩三天更新一次,而骨頭的細胞則每七到十年才更新一次。
明白了「氣」(能量)對於人類存活的重要性,我們就必須珍惜「氣」的使用,不要把它隨隨便便的浪費掉,如此可以維持身體的健康以及心理與靈魂的健全。如果我們也明白了,身體的毎個部分隨時隨刻都在生生死死裡輪迴,以平常心接受這個事實,也就能幫助我們在年老的時候,坦然面對年老、坦然接受死亡的來臨!
*請參閲氣之為學網站https://kiology101com.wordpress.com/

童言無忌:

                                                                               李清澤

請用台語讀:

引言: 

趁疫情之時,想要將八十的人生,好好做一個清理,就在厝內整理以前收集、看過的書,沒想到在「台灣文學兩地書裡」,看著一篇八年前寫的草稿,翻開來看一次笑一次,看了兩次就笑兩次,拿給牽手看,她看了也笑了起來,但是看完後卻眉頭結做一團。

原文:

有一日,滿五歲的Lla,看阿公之嘴用英語問講:「阿公你的牙齒為什麼是黃色的?」,邊仔三歲的Max也口齒不清隨阿姊問講:「阿東(註一),你的牙齒為什麼是黃色的?」問得我不知如何回答,只好隨口答講:「因為阿公小時候吃的米是黃色的火燒米(註二)!」

其實我的牙齒的色,藏著一段乎人心酸的嬰仔事,一段乎我半暝夢醒的時,想起的往事。

我在1940年,出世於全省出名的風城,因為早産,生出來之時, 只有四斤重,身軀細細仔的,老母生我之時,已經39歲,年老生子,感覺見笑。而大嫂於我出生之前四個月,已經生一個「頭大面四方」人見人愛的大孫,兩相比較,我的幼年就注定要與他人完全不同。

彼時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為著逃避戰火,生活困苦,老母因為奶無夠,就將我送去南寮附近的海口,寄養在「乳母」家,一直到三歲時,才送回到完全陌生的「自己的厝」。「乳母」的老母「乳媽」疼我親像自己之子,有好吃的物件,總會偷偷的留給我吃,乎我非常思念!

嬰仔的記憶似真似假,記得被送回家時,坐在雜亂骯髒的柴堆裡,一直哭一直哭,講要轉去海口,不知哭吵了幾天幾夜!

每次奶媽來看我,就吵講要跟她轉去,奶媽每次都滿臉流著淚水,邊走邊回頭,然後就快步離去,我就一直吵要跟她轉去,但是一支手卻被大人拉著走不了,心卻隨著乳媽走去遠遠的所在,久久才能回到現境。

幾次親像是生離死別的造訪後,乳媽就不在我眼前出現,她心想我時,就從海口行路到新竹市內,走到東門市場偷偷看住在對面的我,看我慢慢長大,有時過年過節還會到家裡送禮,順便了解我的近況。如今回想起來,她的心疼豈會比我的「回家吵鬧」卡少?

殘忍的戰爭摧毀家園,飛機不停的轟炸,衣可蔽体,住能避風雨,食有「火燒米」,就是幸福人家!因此弱小營養不良的我,不是頭上長蘚,就是牙痛難忍,在那貧瘠的時代,也只能以偏方治療。

換牙時若是自然掉牙,是喜事一件,若牙疼難忍,必須拔牙,是用細繩纏牙,另外一邊往開著門之手把一套,再大力把門一關,牙齒就應聲而飛,有時隨風而去,有時遍地找不到牙齒。

彼時之人若有一嘴健康的牙齒已經非常滿足,那有心思去管牙齒是正是歪,是白的或是黃的呢?

後記

在美國出世的嬰仔實在真幸福,細細漢就去做牙齒糾正。咱這代來美國,拼命讀冊、就業、成家、教育兒女,一直忙到四十幾歲才去看牙科醫生,六十幾歲才去糾正牙齒,牙齒健康才真正得著重視。

有時跟兒孫談這些往事,他們真正是「有聼,沒有懂!」   

台灣文化的反思:新三綱*

對於堅持儒家文化是優良傳統的人而言,如果要保存繫命的三綱五常,那麼這些倫理道德觀念必須有新的論述,必須與時俱進!
兩天前我在臉書上提出以新三綱—民主、親子、婚侶取代舊的君臣、父子、夫妻之儒家三綱。民主、親子(父母與子女)兩綱比較容易了解與接受,因為現在已是民主社會,而且已是雙薪家庭,自然君臣、父子的兩綱已不適用,儒家十義裡的「女聼」也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台灣已有泛儒家文化裡的第一位女總統,今天她的施政又被評為世界第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234207),父子一綱改成親子再自然不過。
夫妻一綱改成婚侶是比較具爭議性,不易被接受!同性怎可結婚?怎可組成家庭?家庭自古不是異性結合的專利嗎?
儒家不論新舊,在這個主題上很難提出合理的接受理由,因為在它的體系裡的人觀只有男女婚姻(夫婦),沒有同性婚姻的生存空間。
傳統的基督教也很難接受同性結婚的想法,上帝造人男有亞當女有夏娃,沒有同性戀者,在這個思維裡同性戀是犯罪的,完全沒有同性結婚的可能,當然不會被社會接受。
那麼做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如何面對同性结婚?不論儒家或傳統基督教的文化都是兩千多年前的產物,那是個極為物競天擇力求生存的時代,強調傳宗接代、社會維穩,講究長幼有序,每個人必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是個打打殺殺的時代,對敵人必殺而誅之,對異言必禁而閉之,對異類必排而斥之,同性戀者沒有生存空間,同性結婚更是無法想像。
儒家文化無法接受同性結婚、婚侶的概念,而基督教呢?基督教到了新約時代受耶穌的影響,事實上是可以接受婚侶的概念。耶穌一生傳教在挑戰舊的生存法則、舊約的律法行為規範,強調人的價值是在人的靈魂而非在是男是女的肉體,他宣揚愛神、愛人如己的福音,同性戀者也是人也有靈魂,連敵人都該被關心被愛,何況是他們呢?因此現代的基督徒比較容易接受同性戀者,也比較容易接受同性結婚與婚侶的觀念,在民主社會裡,只要人民有共識同性結婚就有可能,民主台灣已通過同性婚姻法,是亞 洲泛儒家文化社會的領頭羊!
民主的台灣已接受新三綱,而抱著恢復中華傳統儒家文化宏願的人呢?
叫我第一名!《彭博》評全球75經濟體 台灣防疫再獲肯定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原文已於七月二十曰登於我的臉書。

 

漱口液可殺新冠狀病毒嗎? 

漱口液可殺新冠狀病毒嗎?  (作者:李清澤、劉同塵)

這次冠狀病毒2型(SARS-CoV-2)疫情可能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之後最嚴重的病毒傳染疫情,也是1930年出現大蕭條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21世紀的今天已是交通發達到地球變成一個大的村莊,只要飛機等交通工具可以到達的地方,疫情就可能傳到該地,全球已有188國家或地區受到影響,有超過兩千參百萬的確診人數,死亡的人數已達80萬,疫苗近期的發現並不樂觀,因此疫情的消失目前而言是遙遙無期.

預防與治療是疫情的兩大討論主軸,但是目前主流醫學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雖然今天川普總統宣布FDA已批准“恢復期血漿療法”,但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而另類療法雖有一些臨床效果,但沒有嚴謹的科研,因此不受醫學界接受,預防就成為應付疫情的重要關卡。

在疫苗出現之前,行為上的預防方法如戴口罩、勤洗手、不摸觸眼口鼻、保持距離及居家隔離就是主流的預防方法,值得慶幸的是最近的德國科研發現另外一個可能有效的預防方法,即漱口液能有效地減少唾液的病毒載量,因此降低發病可能性。

喉嚨與唾液腺體是病毒複製的主要地點,因此漱口液是否能殺死病毒就引起科學家的注意,漱口液在上世纪末與這個世紀就被發現具有殺細菌與病毒的作用,因此這些科學家就用這個假說來調查漱口液對新冠狀病毒是否有殺傷力或抑制力。

今年位於德國南方烏爾姆大學醫學中心,波鴻魯爾大學和幾所其他德國大學的科學團隊,在“傳染性疾病期刊“上發表他們對市面上販售的8種漱口液所做的鼻腔與喉嚨取樣病毒功效研究結果(表一),針對了三種不同的病毒分型,在有控制環境下的培養皿中,使用不同品牌的漱口液來衡量它們對病毒的抑制力,其中有三種潄口液(C,E,F)具有顯著病毒滅活性,降低病毒載量以及傳播可能性,而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李施德霖(Listerine), 病毒只要被暴露於漱口液30秒就可以被破壞。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已經在研究潄口液對病人口腔病毒的影響,巴基斯坦的阿迦汗大學(Aga Khan University)研究團隊也在做盲法及隨機分組的研究,希望人體研究成果能夠很快出現,這樣的話我們在預防病毒的傳染,也許就會有一個新的方法。

有用漱口液的人可以把漱口時間延長到公司推薦的最長時限(Listerine Original是30秒)*,出外時可以攜帶旅行用或裝在小瓶子裡的漱口液,在戶外隨時可以用,如果在外購物進食後馬上使用更佳。還沒用漱口液的人何妨試試看,因為它的使用相對的是利大於弊,就算不能殺新冠狀病毒也對口腔健康有益。

表 一: 產品名稱,其化學式和還原因子

研究中使用的潄口液概述,包括產品名稱, 與活性化合物和計算出的還原因子 (reduction factors) 化學原料中文譯名及其化學式 (chemical formulae) 

Product Trade Name Active Compounda Log Reduction Factor
(Mean of n = 3)
Strain 1 Strain 2 Strain 3
A Cavex Oral Pre Rinse Hydrogen peroxide

(過氧化氫)

H2O2.

0.78 0.61 0.33
B Chlorhexamed Forte Chlorhexidinebis (D-gluconate)

(Gluconic acid

(葡萄糖酸)

C6H12O7

1.00 0.78 1.17
C Dequonal Dequalinium chloride, benzalkonium chloride (苯扎氯銨) ≥3.11 ≥2.78 ≥2.61
D Dynexidine Forte 0.2% Chlorhexidinebis (D-gluconate)

(Gluconic acid

(葡萄糖酸)

C6H12O7

0.50 0.56 0.50
E Iso-Betadine mouthwash 0%  

Polyvidone-iodine  (聚維酮碘) (C6H9NO)n·xI

≥3.11 ≥2.78 ≥2.61
F Listerine Cool Mint Ethanol, essential oils (乙醇) C2H6O ≥3.11 ≥2.78 ≥2.61
G Octenident mouthwash Octenidine dihydrochloride (此名詞尚無中文翻譯)

(C36H64Cl2N4)

1.11 0.78 0.61
H ProntOral mouthwash Polyaminopropyl biguanide (polyhexanide) (此名詞尚無中文翻譯)

(C8H17N5)n

0.61 ≥1.78 ≥1.61

a由於專利相關的限制,這些口服漱口水的確切配方尚未公開。

原文期刊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jid/advance-article/doi/10.1093/infdis/jiaa471/5878067

*本文作者與漱口液公司沒有任何商業利益關係,使用者需按照漱口液品牌推薦常規使用,不可吞服。

作者簡介:

李清澤博士: 為紐約市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任教於布鲁克林學院心理系近四十年,其間曾任系主任九年,曾任金鷹學院院長,台大紐約新澤西校友會會長,北美臺灣教授協會紐約新澤西分會會長,現任紐約台灣攝影學會會長,曾為中研院及台大訪問學者。除心理學及氣學(Kiology)李教授並熱愛綜合醫學(Integrative Medicine),氣的管理(Ki Management),鄭子太極拳氣道書法哲詩攝影以及台灣文化反思議題。

劉同塵: 具應用華語系碩士學位,目前就讀紐約大學歷史系,是個歷史、心理學、科學以及醫學知識的愛好者。

 

 

 

 

 

 

 

 

 

 

 

 

 

 

 

 

 

東西文化融合—氣道書法偶得:

東西文化融合—氣道書法偶得:*
書法之主旨在行筆之流暢,氣之流動由心而手而筆至紙,如能和暢則書法作品必能一氣而成,無違和之感!
音樂是能量旋動之呈現,內含氣之流動,故於聆聽馬友友之天鵝時行筆成書,覺行筆之𩐳律與音樂之旋律融為一體,得騐上述之語。
—————————
思鄉!
聆聽馬友友天鵝優美之音樂旋律,
執筆行「秋香春雪、山光水色」之書,
憶中央公園之秋香、
布朗士花園之春雪、
聖母峰千變之山光、
夏威夷迷人之水色。
藉書法以解思鄉山水之秋愁!
*原文八月廿日登於臉書。